守好“入口关”,把好“出口关

——记6163银河net163am研究生培养工作

发布日期:2022-11-12 作者:杜艳芳、苏庆芳    编辑:任君亮    来源:6163银河net163am

立足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多年来,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紧贴国家战略目标,坚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使命,主动作为,精准谋划,在拓展招生宣传渠道、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优化学科课程设置、贯通“本硕博”培养体系、提高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等方面下功夫、花力气,严把培养过程关、学位论文质量关,扎实稳步推进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

拓展研究生招生宣传渠道。生源质量是研究生教育质量发展的核心,招生宣传工作对生源质量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疫情背景下招生宣传工作出现的新挑战,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凝聚师生合力,通过宣讲团队进校区,线上线下双联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新媒体宣传平台强助力等方式开展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  

2022年,新的领导班子上任以后,面对研究生招生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就如何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这一核心要义展开了深入的思考,提出“固本”“开源”的新理念,“固本”是要聚焦本校生源,吸引本校优秀学生留校读研。实施“三走近”计划(“走近老师、走近课题组、走近学院”),开展学科开放日活动和假期科研训练活动,鼓励本科生参与导师的组会,为学生提供更多与老师和学长交流的机会,多措并举将招生宣传工作落实在日常,吸引和争取本校优质生源。“开源”就是挖掘校外优质生源,通过开拓优质生源基地,建立目标生源高校联盟,实现与高校联盟间的优势资源互补,相互支持、互惠互利的可持续战略合作关系。

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培养过程管理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是保证研究生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的有效方式。学院全面加强研究生全过程质量管理,制定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明确培养过程和阶段内容,加大对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研讨、资格考试、预答辩等重点培养环节进度的把握和质量的监督。

2022年,为进一步夯实研究生培养过程,学院以《论文写作指导与专业外语》课程建设为抓手,对原有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了创新,首次提出将一门课程贯穿到整个培养期。重新设置的课程由课程讲授和论文写作实践两部分组成,课程讲授契合学生的写作需求,围绕各学科培养要求,系统讲授学术论文写作的特点、结构和内涵,并结合日常科研的具体案例讲授学术论文准备、投稿、修改和回复等全链条的写作规范问题。学生掌握了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就进入论文的撰写、投稿、修改和发表的实践环节。导师和导师小组成员将全程参与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持续性的指导。此次组建的教学团队均是来自于各学科的资深教授,他们中有具有丰富写作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学术大牛”,也有不乏活跃在科研创新一线的年轻教授。优质的团队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真正达到切实提升研究生专业论文写作能力,促进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目的。

启动本研贯通人才培养计划。本研贯通培养计划是衔接本科教育贯通硕士和博士培养阶段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最大的难点是系统梳理课程,构建本研一体化的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早在2018年,学院全面启动以“教学改革”为牵引的综合改革之时,就围绕“课程群”系统梳理了课程,目前已形成知识结构较完整、课程衔接较合理的课程体系。

2021年兰州大学正式实行本研贯通人才培养计划,学院组织导师团队积极开展宣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首批申报并最终入选的学生人数占全校总人数19%,也是本次本研贯通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人数最多的学院。本研贯通人才培养计划顺利实施,离不开一线教师的辛勤付出,也得益于学院主动担当的作为和颇具前瞻性的发展理念。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研究生。在后疫情时代,为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开阔研究生国际视野,提升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学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秉持“引进来 走出去”的国际交流原则,多渠道吸引国际优秀师资,利用招生宣传吸引国外优秀学生报考博士硕士留学生;鼓励研究生申报国家基金委公派留学项目,加强与国外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力度;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国际研讨班与讲习班、国外高校VIP线上课程等;邀请国际知名专家为研究生提供短期课程或学术报告;基于科研支撑平台优势,与国外高校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积极承办国际会议,拓展研究生学术活动空间。

2020-2021年,学院通过招生宣传、导师自主吸引等方式录取博士留学生5人、硕士留学生2人;18名研究生入选国家公派留学项目(攻读博士学位9人、联合培养博士9人); 23人次(12名博士、5名硕士)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报告;开设研究生全英文课程3门,杨建红教授《半导体器件物理》课程被认定为校级双语课程;邀请2位外籍专家为研究生开设长达35学时的暑期学校课程;获批中外联合培养博士招生名额1个,由田永辉教授与外籍博导Arnan Mitchell教授共同指导博士生周旭东,双方导师在集成光子芯片研究领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且联合培养研究生已进入实质性阶段;承办中国物理学会2020/2021秋季会议,超过25万人次相聚线上交流学术思想、碰撞思维火花、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提高了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参与度。

营造导学共进的良好文化氛围。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良好的导学文化氛围能够让研究生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学院刘翔教授、刘玉孝教授带领的研究生导学团队分别荣获兰州大学首届和第二届“研究生十佳导学团队”,靳志文教授获得兰州大学第六届“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刘翔教授被评为“甘肃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在全院营造了教学相长、师生相宜、团队共建、和谐发展的导学文化氛围,生动诠释了“勤奋、求实、进取”的校风学风以及“坚守·奋斗”的兰大精神。

刘翔教授注重因材施教,他会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研究兴趣,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和研究计划。为便于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和工作状况,他在团队内开展“一对一”师生交流活动;为推进研究生科研工作进展,他利用每周一次的组会,对研究生的科研学习进行悉心指导,强化研究生的口头表达及论文写作能力;为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他组织创建了极具特色的组刊《微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团队文化。刘翔教授还经常带领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开拓了研究生的国际学术视野,启发了学生的学术思维,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落实“学位论文学科预审制度”。为切实把好研究生培养质量“出口关”,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督,提高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学院实行了严格的“学位论文学科预审制度”。该制度要求学生和导师逐项确认《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形式审查表》中与学位论文相关的问题并签字承诺;导师对论文的写作规范性尤其是研究内容和成果水平方面严格把关,给出是否同意匿名学科预审的意见;各学科点聘请专家围绕学位论文的撰写格式、写作内容、实验数据特别是“摘要、引言、结果分析和总结”等章节是否能够体现相关学科、不同层次学生论文应有的水准等方面严格把关,给出修改意见和匿名送审结论。学科预审不通过的学位论文不能送审。

该制度实行以来,学院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送审通过率大幅提升,匿名送审结果中学位论文整体评价为“优秀”的占比位居全校前列,各级学位论文抽查中“存在问题论文”的比率下降至零,获批甘肃省优秀学位论文的数量稳步增长。2022年6月,学院匿名送审的28篇博士学位论文中,整体评价意见三份均为“优秀”的有10篇,在全校该批次“三优”博士学位论文中排名第一;2014年至今,依托学院申请并推荐的学位论文中,有19篇获甘肃省优秀博士论文、20篇获甘肃省优秀硕士论文。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学院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也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立足学科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优化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努力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