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卢仲毅教授、中科院物理所刘伍明研究员来校做学术报告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6-06-02 作者:null    编辑:    来源:6163银河net163am

应6163银河net163am罗洪刚教授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卢仲毅教授、中科院物理所刘伍明研究员于2016年6月3日和6月4日来理论物理交流平台分别做学术报告,欢迎老师和同学们参加,报告信息如下:

学术报告一 报告题目:Natural Orbitals Renormalization Group and Dynamical Mean Field Theory

报告时间:2016年6月3日(星期五)下午14:30 报告地点:格致楼5004会议室

报 告 人:卢仲毅 中国人民大学

简介:卢仲毅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主任,长江学者,杰青。1996年在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SISSA)获得凝聚态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能源部Ames国家实验室、Vanderbilt大学物理系和Oak Ridge国家实验室计算机科学和数学部工作。2005年1月作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百人计划入选者被聘为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2007年1月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物理系材料计算与物质模拟团队学科责任教授和召集人。主要从事电子结构计算方法及其并行化算法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的研究以及这些方法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并承担了多项基金委和科技部的科研项目。

Abstrac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accurate approaches for studying interacting many-electron correlated systems is the quantum renormalization group (RG) procedure, upon which we propose a new concept in the framework of natural orbitals so that we can generalize the RG into general orbital space, namely natural orbitals renormalization group (NORG). We show that the NORG takes a polynomial ($O(N_{bath}^3)$) rather than exponential computational cost in the number of electron bath sites and it can work on a quantum impurity model with any lattice topological structure. Actuall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ORG is basically irrespective of a model's topological structure. Thus, the NORG is naturally appropriate for studying quantum cluster-impurity model. By using the NORG, we have recently solved the two-impurity Kondo problem, a long-standing problem in which there is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opposite tendencies in the formation of a singlet ground state, driven respectively by the single-ion Kondo effect with conduction electrons to screen impurity spins and the RKK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impurities to directly form impurity spin singlet. The NORG is a natural impurity solver to dynamical mean field theory, which I will also introduce in this talk.

学术报告二:

报告题目:Topological quantum phase transition (拓扑量子相变)

报告时间:2016年6月4日(星期六)下午14:30 报告地点:格致楼5004会议室

报 告 人:刘伍明 中科院物理所

简介:刘伍明,男,湖南人,1994 年获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博士学位。1994 年至 1996 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做博士后。1996 年至 1998 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任副研究员。1998 年至 2000 年在美国 Texas 大学 Austin 分校物理系任 Research Scientist。2000 年至 2002 年在美国 Delaware 大学 Bartol 研究所任 Research Scientist。2002 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研究领域包括原子分子物理和凝聚态物理,发展可积模型方法研究量子多体系统的基态、激发态的性质,发展团簇动力学平均场方法研究强关联量子多体系统的新物态和量子相变等。已在美国物理学会主办的Phys. Rev. 刊物上发表论文 140 篇,其中 Phys.Rev.Lett.12 篇。经检索《科学引文索引》(SCI),已发表的论文被SCI他引 6000 多次。曾获200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报告摘要:量子相变是物质不同量子态在零温下的转变,仅通过在绝对零度下改变一些物理参数(如磁场或压力)实现。量子相变描述量子涨落导致的多体系统基态的突变,大量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与热或量子涨落的竞争起到核心的作用,而相变的行为通常具有普适性,与相互作用的细节无关。量子相变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量子相变可以用朗道相变理论来描述。量子相变介于两个不同的量子基态之间,其中一个量子基态是有全部对称性的直积态,另一个量子基态在热力学极限下有全部或者部分对称性自发破缺。第二类量子相变则完全不同于朗道理论。这样的量子相变往往临近于某个拓扑态,因为拓扑态和直积态的本质不同,导致拓扑态附近的量子相变也完全不同于前一种量子相变。拓扑态附近的量子相变往往需要引入规范场以及分数化的自由度。我们使用陈数、Berry相等描述这种量子相变,包括拓扑绝缘体、拓扑超导体、拓扑量子计算、自旋量子霍尔效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