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3银河net163am“格致·悟道”论坛第三期——高鸿钧院士

发布日期:2018-11-02 作者:    编辑:ceshi    来源:

应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萃英学院邀请,高鸿钧院士将做客  “格物·悟道论坛第三期。欢迎广大师生届时参加!

题  目:“小分子机器”量子结构的构造及其物性

时  间:201874日(星期三)下午4:30

地  点:6163银河net163am1001报告厅

主讲人简介:

高鸿钧1963年出生于安徽怀远。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Appl. Phys. Lett. 杂志副主编和多个国际学术刊物编委。1994年获得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电子离子与真空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荣获了首届(1992)“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十佳”。他的博士论文在当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所有学科的博士论文评比中名列前茅。1994年博士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同年被破格提升为副研究员,次年即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他于1997-2000年间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做客座研究员。曾任中国真空学会副秘书长、副理事长,国际真空科学、技术与应用联合会(IUVSTA)纳米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兼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在美国和欧洲的多个著名科研单位与大学做访问教授和学术顾问。

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在纳米量子结构与物性调控及其潜在应用方面做出了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工作,其中部分工作起引领作用。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包括Physical Review Letter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MaterialsNature系列刊物52篇,引用1万余次。在国际/国内重要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90余次。在国际上,他荣获了德国洪堡研究奖、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全球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在国内,他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荣誉或奖励。今年,他获得了“2018年度陈嘉庚科学奖”。

报告摘要:

功能纳米结构的构筑对科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功能分子构造“小分子机器”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广泛兴趣。高鸿钧与合作者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系统研究了量子结构在固体表面上的组装、构造与物性调控。他们基于对Ge原子在Si(111)-7×7表面上的初期吸附、生长和结合位置确定等系统研究,构筑了(t-Bu)4-ZnPc分子在Au(111)表面上抛锚的、带有固定偏心轴的单分子转子及其有序阵列,实现了对转动行为的调控,为小量子体系在固体表面上的组装奠定基础;通过FePc分子在Au(111)表面的不同吸附位置实现了Kondo效应的调控,通过单个H原子的吸脱附,实现了对MnPc分子体系单个自旋量子态的可逆控制,并实现了极高密度信息存储(280 T/inch2)的原理性应用,拓展了自旋量子结构调控方法,显示了在自旋电子学及未来信息技术中的潜在应用前景;通过对MnPc分子进行“原子手术”而创制了一类分子量子体系,首次提出朗德因子(g)在原子尺度上可以具有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